林下经济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林下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活动的复合式经营,充分发挥林木与其他经济生物的综合效益,从而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农民致富。 林下经济业态模式 1.林粮模式 也称为林油模式或林农间作,主要包括林粮间作、林菜间作和林油间作。一般在林下套种小麦、玉米、谷子,以及花生、土豆、红薯、魔芋和豆类等小杂粮。 如:辽宁省阜新市在林下间种小麦,小麦收获后再种一茬黑豆。 2.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和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蔬菜的种植种类。一般来说,秋末在落叶树开始脱叶时将菜苗栽入林地,这时尚未脱落的树叶和树枝可以给菜苗遮光、降温、保湿,使菜苗容易成活许多地方利用冬春季节林间的光照种植大白菜、辣椒、萝卜、包菜、蒜苗、菠菜、油菜、甘蓝、圆葱等蔬菜。 例如:位于辽宁省东部的本溪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6.8%,是辽宁省的重点林业县,该县在红松林地内实行刺龙芽等野菜间作,取得了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促进红松生长的双重功效。 3.林禽模式 林地郁闭后,林内仍有一定的散射光,空气新鲜,环境清洁,林下空气湿度大,林荫使禽类生长更快、更健康,既减少人工饲养,降低了饲养成本,又符合绿色消费观念。林下养殖的禽肉蛋适口性明显提高;林下养禽解决了以往的“人禽争地”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每亩可投放60~只禽类,每年可养3~5茬,且养殖技术简单。 4.林畜模式 也可以称为林-草-畜模式,即在林地内种植牧草或保留自然生长的杂草,在林下放养或圈养牛、羊、兔和特种动物。 林下养殖方法比传统普养殖方法的优势在于:林下养殖产生的大量牲畜禽粪便与树叶、草渣混合,可促使两者快速分解,及时补充土壤养分,促进林木生长,不仅形成一条生物产业链,并且大大减少了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林木为建在林中的养殖场营造了一个空气清新的小环境,尤其是在夏天,能减少阳光直射,为牲畜遮阳纳凉,降低舍内外温度,保持适宜牲畜的生长环境。 在郁闭度0.7以下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黑麦草、卢梅克斯等耐阴性牧草,一年收3茬,可出售鲜、干饲草,也可放养畜禽,每亩年收入元以上。还可在林间养殖貂、貉、狐狸、鸵鸟、雉鸡、野兔、林蛙、野猪、狍子、梅花鹿等特种动物。 河南省南乐县发展林下养牛,并建有沼气池,以牛粪为原料产生沼气照明、做饭、取暖,沼液用来浇菜壮树。河北邱县开展林下野兔养殖,野兔养殖场建在铁丝网围栏内,并种植了胡萝卜、红薯、玉米等作物。野兔主食野草、树叶、玉米秆、花生藤、红薯藤,养兔的成本极低,母兔年繁育7~8胎,每胎8~12只,饲养3个月即可上市,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5.林药模式 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中药材。疏密有间的森林为林下间种中药材提供了贴近自然的空间,夏天能遮荫,冬天能保暖,还为偏阴性中药材提供了阴湿的环境。 例如黑龙江垦区林下栽植五味子需要进行清林,方法是隔2米清2米,清除空地内的灌木后栽种五味子苗,中间留1.2米宽的人行道以便于管理和收获,株距为0.5~l米,每亩栽苗~株。在管理时将五味子的蔓顺在未被清除的杂灌上并控制蔓生长,避免长的过高不利于采收五味子果实。 发展林药模式应当注意的问题:选定的中药材必须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应当选择耐瘠薄、耐干旱、耐草荒的粗生易长品种。大多数中药材在种植后的3~5年内不宜重茬。优先发展当地已有的野生中药材资源,以保证人工种植的中药材中有效成分含量达标;而对于引进的外地中药材新品种,一定要先试种,待确认其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含量后方可在类似生态区域内推广。 6.林菌模式 林菌模式是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和利用食用菌生长喜阴、喜湿的特点,以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为主要原料,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白灵菇、杏鲍菇、金针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种植的模式。 林下种植食用菌克服了夏季常规食用菌生产大棚内气温高、温度不易调节的问题。林下种菌模式还解决了农村焚烧秸秆问题,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在林下可以一年四季种植食用菌,春季到夏初种木耳,夏季种草菇,夏末到来年春种双孢菇。 辽宁省彰武县通过公司+农户的做法大力开展林下种植鸡腿菇,由阜新三江食用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农户签定合同,并由公司以最低保护价格负责回收,农户种植鸡腿菇几乎没有风险,在公司技术员的指导下,每年最低可出5茬鸡腿菇。 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谢屹于农学谷课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