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草菇的商业化培植史是可以考证的,但草菇的食用史就无法考证了,不过我们可以大致推测这个从野生采集到原始培植方法的进程是如何发生的。草菇商品化发源地有两个,一个是广东的韶关,一个是湖南浏阳,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发现了草菇是可以“招惹”来的——通过提供条件给野生孢子令其产生。 有些书里面牵强附会,认为江西南城的麻姑酒就是草菇酒,并且把南城列为草菇发源地之一,这个是必须澄清的。韶关的草菇,在清朝后期被列入贡品,这个是证据确凿的,作为发源地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而浏阳一带,过去有一个名食品“麻菌油”就是用草菇加工而成的。加工麻菌油的方法和现在市场上的鸡枞油,寒菌油是一样的,只是原料不同。麻菌油用的是草菇——特指在麻杆堆上生长出来的草菇。寒菌油用的是寒菌——红汁乳菇,一种松林里的共生菌。而鸡枞油用的原料是鸡枞——白蚁窝里才能长出来的菇。而南城的麻姑酒其实就是一种当地用糯米为原料酿造的老酒,之所以称为麻姑酒,是因为那里人信奉一尊传说的神——麻姑,麻姑和麻菌,菌菇不是姑娘,两回事情! 草菇虽然滋味鲜美,酿酒却不是好材料,倒是做调味品才合适,所以,在广东,你可以看见有草菇老抽、草菇生抽、草菇蚝油等很多加工品,而且现在全国都可以买到这类产品,它们都是调味品。虽然已经没法保证写了草菇两个字里面一定有草菇成分,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出,草菇业已成为美味的代名词。这个也是可以佐证麻姑酒与草菇无干系的。 草菇干品不仅保留了鲜美,还增加了一种类似兰花香味的特别风味,所以另有一个名称叫兰花菇,在一些著作里写成蓝花菇、篮花菇,也是一种疏忽,因为繁体的写法应该是“蘭花菇”。有人认为兰花菇是南华菇的另一种讹传,这个我个人表示不能同意,在粤语里,南华的读音和兰花的读音还是有明显不同的,前者读nanwa,后者读lanfa。 草菇之称谓,是因为自然状态下大量发生在稻草堆里,这是中国传统对菇的叫法的一种习惯——用基质命名菇种,所以我们就会听到各地的菇种称谓很多都带有树名和物名,如杨树菇、茶树菇、松树菇、牛屎菇等,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浏阳人称草菇为麻菌,因为在浏阳,草菇主要发生在麻杆里。 有人曾经问我为什么在浏阳草菇不会自然发生在稻草堆里,我推测是因为浏阳夜间温度比较低,这里稻草堆温度可能不够,因此不是很适合。而在岭南一带,夜间温度略高,虽然稻草营养不足,但还是能够维持草菇所需的温度。现在我们在培植草菇时,料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这是草菇的一种习性表现,没有料温的话——指不高于气温2℃以上,草菇不能长大。 如果说刚开始人们发现草菇长在稻草堆里,那么下一次寻找必然会考虑草堆,久之,就会想:要是特意堆草的话能不能一定有草菇呢?我认为在南方水稻产区,同时又有野生草菇的情况下,这种推测是顺理成章的,我们现在很多采菇人在寻找野生菇的时候,虽然不懂什么培养基、生态环境等,但也是按照他们的经验积累去做,这个经验积累也是对菇类生长习性的了解。 今天培植菌菇的人,有了更为具体的原理知识,更应该融汇到具体的培植过程里去,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一下具体做法。 南华菇的名称自然来自曲江的南华寺,估计最后的成功总结出自南华寺,也就是说最早的草菇商业化栽培成果知识产权应该是属于南华寺老和尚了。为什么是老和尚呢?因为古代一般民众在广东这种地方不太会缺吃的,而老和尚因为限制了荤食,所以选择比较少,而草菇既是素食又鲜香媲美荤食,都是嘴馋惹的祸,老和尚四大皆空,嘴里口味不能空。和尚们要想得到草菇,只能想办法多积些草堆。而他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干了就不容易出菇。 小和尚也不一定很勤快,老和尚交待多浇水,小和尚可能要打折扣,只有厨房后那堆草能够得到保证——小和尚只是顺便把洗米水往那里倒。人懒不等于脑子懒,老和尚发现今天菜里草菇多了,就问小和尚,小和尚只得如实坦白,所以老和尚便总结出了一套“高产技术”了。 故,年修撰的《潮州府志》里这样记载:“贡菇产南华寺,味香甜,种菇以早稻杆堆积,潲水(即洗米水)浇之,随地而生,今乡人效种颇多。” 我们来注意一下,为什么写“随地而生”,不是“堆上乃生”? 不大不小菇的观点是欢迎批评的,请北京哪家医院的白癜风专科好北京最权威的治疗白癜风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