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潮汕地区吃“全菌宴”的风气颇为盛行,打着素食养生的概念,各种菇的营养价值也被放大了许多。令我纳闷的是,除了香菇,在家里从小到大都极少吃其它菇类,尤其几乎没吃过白蘑菇,问了一些长辈,不少人表示不吃蘑菇。直到有次闲聊,无意中听长辈说起,我才明白不吃蘑菇的缘由。 蘑菇以内蒙古产最多,由于张家口是蘑菇最大的集散地,因而北方人称之为“口蘑”。内蒙古之所以盛产蘑菇,是因为牛羊遍地,有着大量的蘑菇生长环境必需品——牛粪。故而古昔时潮汕人把白蘑菇叫做“牛屎菇”。 潮汕地区历来除耕牛外,并无大量放牧,自然没有足够的牛粪,也缺乏栽培技术,牛屎菇算是稀罕物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才有技术员到各乡里传授蘑菇、草菇等菌类的栽培技术。一时间各乡里栽种蘑菇的农户少则一两户,多则一二十户,而耕牛就那么多,牛粪“产量”非常有限,常常要提前大半年储备牛粪。路上的新鲜牛粪还来不及晾干就被人铲走,一坨坨用铲子一甩贴在墙壁上晒干储存,累积一年半载,直到“满壁生辉”(至今一些祠堂照壁或生产队旧址的墙上还留有当年的牛屎印)。 除了牛粪,还需储备稻草和泥土。蘑菇栽种多在冬季,晚造收成后的稻草晒干(早造稻草酸性太强不能用),泥土要到河溪里去挖(池塘的泥土肥料过多不适合用),晒干后切成骰子大小的土块备用。晒干的稻草和晾干的牛粪都要浇水,浇毕后一层牛粪一层草,堆成塔形,中间插两个根竹管,打通透气,任其发酵。这个过程有个专业词叫“建堆”,至少要堆到半人高,堆内潮湿燠热,腐化迅速,约摸一星期后,粪堆须拆开后重新堆砌,如此反复三四次,直到牛粪和稻草混合成面糊状,就可以上架了。这些培土养分充足,是蘑菇生长的绝佳环境。室内的架子类似商场的货架,上面平铺一层一层杆母(晒干水分的竹枝),粪草混合物均匀铺上去,最后撒上之前准备好的小土块儿,便可以播种蘑菇苗了。 蘑菇苗又细又轻,稍微风一吹就飘走,为让其更好地“着陆”生长,不能用一般的方法浇水,每天须用喷雾器喷水,严格监控温度和湿度,大约二十几天后便可收摘。收摘时用小刀半摘半割,收大的,留小的,小心翼翼防止捏破或者割到,至此,蘑菇的整个栽培流程才算完成。 然而即便有如此繁复的工作,蘑菇的收成率却相当低。初中的生物课上有学过,挑选蘑菇最好挑选蘑菇伞盖未撑开的,但这个状态却极难控制,不少蘑菇粒前一天看着觉得还小,第二天却长开了。合格的卖给调菜组收走拿去做罐头,淘汰下来的自己吃或送亲友,初始根本就没人吃,也不晓得怎么做,后来随着蘑菇营养概念的宣传才慢慢流行开来。 即便是牛屎堆里长出来的,大家对吃蘑菇也大可不必过于忌讳,道理跟蔬菜用粪便施肥、池鱼吃人粪一样,这是自然界食物链天然循环的过程,远比施肥喷药的食物来得干净,烹调得当,也是佳肴。 大凡菌类,多数无味,吃其口感爽脆罢了,蘑菇亦然。因其无味,所以烹调时多与味重的肉类同煮。蘑菇最好的烹调方法,多见于西餐和北方菜,潮汕人比较常见的做法有:蘑菇炒肉片、蘑菇海鲜汤、蘑菇炖鸡、蘑菇老鸭汤、蘑菇西兰花等等,但有两个要点,一个是烹饪前最好焯水,另一个是炒的时候用粉水勾芡。严格来说,凡是用蘑菇做的菜,都很难算正宗的潮州菜,但是牛屎菇的栽培经历,大概会让一代潮汕人终生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