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是福建省长泰县冬季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短平快项目,年种植面积万~万m2,历史最高达万m2。它的栽培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生产过程,覆土与管理直至第一潮菇的生长和采收,是双孢蘑菇取得优质高产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生产的发展,用工大、取材难、传统的覆盖材料,已被改良性的覆土材料所替代。笔者在参与生产的实践中,根据长泰县多年来的生产实际,现将本地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覆土与管理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1构建有利菌丝土层长足的技术措施1.1选用持水率强、无杂菌的覆土材料 混合覆土材料宜采用含沙量少,持水率强的壤土作覆土材料。制备过程中添加适量经“脱腊、灭虫”预处理的谷壳和草木灰及适量的石灰粉(以调节覆土pH值至7~7.5)拌匀后加水预湿到手捏能成团。普及推广室外集中对覆土进行消毒处理每m2覆土量可用疣孢净或疣克星~g,也可用施宝功50~80g或特克多50~80g等杀菌剂,边翻动边均匀喷洒在经预湿3~4t的覆土材料上,覆膜24h后待用。 1.2“灌、喷”结合,复壮菌床菌丝 经过发菌管理,菌床含水量逐渐偏干。覆土前1周结合菌床稍整理,及时补足菌床水分。对严重偏干的菌床菌丝呈退化状,补水量大、宜采用“灌、喷”结合,每隔15~20cm“井”字形或“梅花形”直接向菌床增施营养水,使用种类和用量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结合菌床表面喷施(1.0kg/m2左右),待水分收干后减少菇房通风,提高菇房湿度,使菌床菌丝迅速恢复(俗称菌丝复壮),为覆土后菌丝迅速、平衡爬土做准备。 1.3以防为主、慎重防病治虫 发菌过程中,病虫杂菌危害在所难免,随着菌丝占领培养料其自身的抵抗力逐步增强,对少量杂菌和外界入侵的虫害宜区别谨慎处理,切勿滥用药物,因小失大伤及菌床菌丝。要通过改变环境、加强管理、控制病虫入侵和危害,以综合防治为措施,才能切实达到既有效消灭病虫,又保护菌丝体的不受药害。 1.4采用分次覆盖、适时覆土 闽南“十月小阳春”气候异常时段一般出现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为避免第一潮菇受高温袭击而造成菌床和覆土层菌丝体伤害,覆土宜选择11月中旬后半段至11月下旬进行且注意当时的气候实况。根据长泰县普遍料层15cm左右厚度,覆土层的总厚度以3~3.5cm为宜,分两次覆盖,第一次用土含水量稍湿,覆盖时用钉耙取土尽量保持覆土成粒状或半粒状,厚度2.2~2.5cm,及时补平较大的土缝,覆土后要及时喷水调湿,视培养料干湿度与床的菌丝情况合理喷足水分,若覆土pH值偏低,可结合采用0.5%~1%石灰水调节。通过以上措施,达到覆土后菌丝正常爬土并在土层中长好发足,为优质高产奠定基础。 2提高成菇率的技术措施提高成菇率的关键在控制好合适的结菇位置。生产管理上,采取以下三条措施。 2.1覆土前期仍属发菌阶段 第一次覆土后,及时补足土层水分,加大通风,散发土层残留的土腥等异味,待土层水分收干,在确保菇房空气清新的前提下,关闭门窗以保温保湿微通风为原则,菇房温度保持在22~24℃左右,促使菌丝迅速爬土。尔后,经常检查土层菌丝生长情况,待确定70%左右土缝间隐约可见菌丝,应及时进行补土,厚度0.8~1.0cm,含水量可稍干,既便于操作又造成一种上干下湿的状态,迫使菌丝继续在第一次覆土层间横向生长,充实后再向上爬,便于土层菌丝管理和结菇位置控制。 2.2控吊结合 覆土后期菇房菌丝营养生长旺盛、料温高、若又恰逢“小阳春”气候异常,室内外温度高、湿度大。一是易引发土层菌丝徒长,表面看似土层菌丝生长旺盛但底层菌丝空,通常所采取的加大菇房通风管理,此时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喷水压制菌丝又是生产中的大忌。生产实践中,每座菇房(栽培面积m2左右)采用2~3kg石灰粉末,及时对菇房实施喷雾1~2次(间隔1~2t)使菇房短期内呈低湿度、强碱性的环境,可有效控制菌丝徒长和抑制伴随高温高湿生长环境产生的致病菌的生长,且对双孢蘑菇菌丝不会造成伤害。二是造成菌床、土层菌丝窒息,影响爬土,应及时加大通风,放干土层水分,尽快恢复菌丝活力,待气候正常,采用喷雾方式,对覆土表层0.5cm喷施营养水1~2次,使土层菌丝尽快恢复,并爬至合适位置,俗称“吊菌丝”。 2.3灵活用水 “双孢蘑菇跟着水走,会跟着水起,也会跟着水死。”广大菇农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名言,精辟地阐明了水对双孢蘑菇生长的作用与危害。覆土后约13t左右、掰开覆土,确定土层中菌丝已互相交织成线状,在避开20℃以上高温的前提下,应及时喷“结菇水”,结合大通风,促使蘑菇菌丝迅速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大量的子实体在距覆土表层0.5cm左右最适位置形成。有关出菇期水分的运用宜遵循“准、稳、常、重”的喷水原则进行。 3结果与分析1)长泰县近年来大面积推广使用福建省食用菌研究所培育的W0、W杂交菌株,表现耐肥、耐水、耐高温,适应性强、广。生产上采用配制的无菌混合土及分次覆土、适时覆土和控制合适的结菇位置,在适宜的栽培条件下,单产达10~12kg/m2或更高。 2)构成不同产量因素之间,必须注重“合理配比材料,科学堆制发酵”为基础,环环紧扣、做好各个生长阶段菇房管理并把握关键中的关键;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及时有效杜绝病虫杂菌危害,作保障优质高产的大生产理念。“结菇”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当生蘑菇的产量与质量,是覆土与管理技术中关键中的关键,距覆土表面0.5cm是最适的结菇位置,密度适中、成菇率高,菇质好、产量高。 3)双孢蘑菇子实体采收,习惯“留大菇”这种做法,消耗菌床的养料,不利于菌丝的营养积累和下潮菇形成。况且闽南的鲜菇原料,以加工罐头为主,应根据所选用不同栽培菌珠的特性确定结菇位置,加强出菇期管理,适时采摘,有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达到优质高产。 4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覆土与管理技术的探讨1)普及推广采用覆土室外堆制,集中消毒处理确 是项繁重工作,而改为覆土后在室内对覆土层进行消毒处理,由此引发的覆土消毒不彻底和用药不当,严重抑制菌丝爬土的现象时有发生。探索新的工艺途径,势在必行,也是广大从事菇产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2)近年来,螨虫、菇蝇、菇蚊等幼虫为害菌床菌丝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采用“磷化铝”进行熏蒸处理,确实达到一定效果,但对菌床的菌丝生长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特别是在覆土期使用,损伤的程度更为严重,同时对人、畜的安全构成威胁,笔者认为不宜在双孢蘑菇生产上继续使用。 参考文献:[1]黄志龙,肖淑霞,廖剑华,等.双孢蘑菇新品种W高效栽培技术[J].食药用菌,(1):34-35. [2]黄毅.食用菌生产理论与实践,第三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长按,加儿童白癜风儿童白癜风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