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作为一种常见的菌类食品,以其独特的味道和营养价值,越来越被大众所喜爱,特别是在秋季这个进补时节,食用菌类食品,更是美味与健康双重收获,而蘑菇奇特的外形,也让餐桌上增添了不少趣味。 鲜蘑味道醇干蘑值得品 目前,市场上的食用菌可分为鲜采类和干制类两种。其中鲜采类主要是采集后直接上市销售,可以最好地保证蘑菇的新鲜度,口感清爽,但极不易保存,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平菇、金针菇等。干制类则需要在采集后经过烘晒等工序,其保质时间可以延长很久,如香菇等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保存。 根据食材的特点,干鲜蘑菇有着不同的烹饪方式,因此口感也有所差异。如鲜蘑的味道比较地道,口感醇香,烹饪时就要抓住食材的鲜度,白灼或炒制的味道较好。而干制类,则更适宜作为煲汤的主要材料,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出它的营养成分,口感也更经得起一品再品。 蘑菇做法多口感没的说 如此优质的食材,做法也种类繁多,除了上述提及的传统加工技艺外,很多菌菇类食材也可与更多的食材结合使用,让味道无限发散。如牛肝菌可以和很多海鲜配合使用,熬制出的海鲜汤可以说是结合了海洋与泥土的双重精华,营养丰富,味道更是美得无法抵挡。而现代都市的快餐文化,也少不了蘑菇的点缀,这也让速食品有了更多的营养,如焗饭、炒面都可以见到菌菇的身影。 菌蘑形状多保存要密封 蘑菇因其菌类食材的特质,有时形状真的可以用“可爱”来形容,因此也就给了烹饪者很大的创意空间。特别是对于很多不爱吃饭的孩子,蘑菇是一道既有营养又造型独特的美食。日常保存蘑菇类食品时,必须做好密封工作,特别是暂时放置于冰箱中时,先不要清洗,待食用前再洗净烹饪,以免鲜香之味流失。 野生蘑菇可能有毒 现在是野生蘑菇大量生长的季节,许多具有很强的毒性。一旦误食毒蘑菇,会出现呕吐、腹痛、错乱、幻觉等症状,对脏器损害很大,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提醒大家,由于蘑菇中毒还没有解毒的特效药,最好不要采食尝试野蘑菇。 秋生盔孢伞(有毒) 在我国毒蘑菇约有种,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如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褐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蕈等。 白毒菇(有毒) 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复杂,一种毒蘑菇可以含有几种毒素,而一种毒素又可以存在于数种毒蘑菇之中,目前对毒蘑菇毒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一般将毒蘑菇中毒临床表现分为五种类型:胃肠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和光过敏皮炎型。患者常会有恶心、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幻觉、精神错乱等,甚至导致死亡。 目前没有简易的毒蘑菇鉴别方法,以下这些民间流传的识别方法并不可靠。 误区一: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这是有关蘑菇的谣言中流传最广的一句。事实上颜色和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 大红菌(无毒) 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美味可食;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属剧毒蘑菇则为灰白色,并有清香。 误区二:长在潮湿处或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所有的蘑菇都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同时要求比较高的环境湿度,因此都倾向于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粪生花褶伞(有毒) 环境的“清洁”和“肮脏”与蘑菇的毒性无关。一些蘑菇生长在粪便之上,如盔孢伞和花褶伞属有毒种类,但是生长在松林中的蘑菇也并非都可食用,像鹅膏菌、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是毒蘑菇。 误区三: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但毒蘑菇不含这些成分,不会令银器变黑。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完全物能为力。 误区四: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奶浆菌(无毒) 有的毒蘑菇的确具有分泌物或会受伤变色,但是有一些多汁蘑菇受伤后有乳汁分泌,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它们不仅没有毒,而且还是美味食用菌,如奶浆菌。 误区五:生蛆、生虫的蘑菇没毒 灰花纹鹅膏菌(有毒) 人和昆虫的生理特性差别很大,许多剧毒的鹅膏菌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同一种毒蘑菇对于昆虫和人来说,很可能是“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万一误食,如何自救 出现蘑菇中毒,应立即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把手指或牙刷柄等伸进咽部催吐,同时尽快送往最近的医疗单位,进行催吐、洗胃、导泻,以尽快排出毒素。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 一些中毒者经过常规治疗处理后,症状缓解,感觉似乎康复了,其实是进入了“假愈期”,如不继续观察治疗很容易导致肝脏受损甚至死亡。 (来源:森林桐庐) |